今天市场维持震荡调整的走势,多数股票出现了回落,而中报业绩超预期的个股则出现了持续走强的态势,现货交易市场仍然呈现出结构性机会,而大盘仍然在震荡筑底的过程之中。 更多
尽管在过去的一周上证指数探底回升,但资金仍然比较谨慎,沪深两市主力资金整体处于净流出状态。现货投资当前诸多的利空因素尚未得到根本性缓解,股指反弹持续性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建议谨慎操作为宜。 更多
上周现货交易市场呈现先抑后扬走势,周初沪深两市承接此前跌势继续调整,周五在银行、保险等金融股带动下大幅拉升,上证综指最终重回2800点上方,收报2829.27点。 更多
近日,交银施罗德、汇添富、农银汇理、华商等多家大中型基金公司披露了2018年二季报。尽管二季度市场呈现震荡下行走势,仍有不少基金获取了不错的业绩回报。从绩优基金经理的观点来看,未来现货投资市场机会仍然大于风险,消费升级与制造业升级将是三季度两大投资主线。 更多
周四A股继续回落,上证综指挫0.53%至2772.55点,深证综指跌0.79%至1575.58点。此外,中小板、创业板综指分别跌0.66%、1.22%。权重股表现相对稍好,钢铁、水泥、电器等品种表现相对不错,现货投资上证50指数小涨0.22%。非权重股跌多涨少,医药股也出现了大面积下跌的现象。 更多
A股现货投资市场继续低迷,沪指收出日线五连阴。尽管行情不太理想,但产业资本对A股市场的关注度并未降温。昨天,阿里系斥资150亿元入股分众传媒,成为市场最大的焦点。 更多
沪深股指高开低走,整体延续震荡磨底格局。其中,上证综指上冲5日均线、10日均线遇阻;创业板指跌破1600点整数关口。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本周市场连续走低,沪指已五连跌,如果周五行情依旧低迷,不能收复十日均线,建议后市现货交易投资者以谨慎为主。 更多
A股主要股指高开低走,上证综指下跌至2772.55点,创业板指数也下跌1.11%,港股恒生指数震荡收跌。互联互通市场保持相对活跃,南北双向资金由前一个交易日净卖出变为同步净买入,现货交易其中成交活跃股中,金融股获两地加仓。 更多
2017年为净出口,今年净出口转为最大边际拖累,截至上半年,净出口对GDP负拉动0.7%,国内现货交易对冲亮点在消费。净出口压力,主驱动来自于欧美等国经济向上扩张动能趋缓,次驱动为中外贸易摩擦。 更多
进入7月之后,指数呈现一定的止跌企稳。三季度市场依旧面临中美贸易摩擦不确定性等多种因素影响,中期需继续等待风险出清。四季度现货投资市场有望迎来风险偏好的实质性修复。 更多
目前看,整体情况仍不乐观。在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市场赚钱效应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增量资金持续入场的意愿并不强烈。一旦热点板块出现调整,现货交易市场大概率将回归调整周期。 更多
沪指早盘红盘震荡运行,但多次承压20日均线上方,加上银行、钢铁等权重股午后跳水,沪指尾盘转跌并拖累现货投资市场进一步走弱。沪指最终失守2800点并四连跌,创业板指则止步八连阳。 更多
昨天,现货交易市场一度出现反弹,不过下午开始走弱。从盘面看,多头已经有些蠢蠢欲动,奈何成交量依旧低迷,20日均线的压力难破,导致沪指连续收出四根小阴线。不过,在谈行情之前,准备先介绍一下个股"排雷"的新招数。 更多
港股中,除了大量的中资企业(红筹股和H股),本地上市公司相比较少,而外国上市公司更只能算是星星点点。香港股市更像是一个内地企业的海外股权融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讲,香港股市是内地股市的一个主要离岸市场。 更多
沪深股市从上周起逐渐企稳反弹,但在沪指2850点一线遭遇的阻力比较明显。进入本周后,股指连续两天调整,昨日又再度回落到2800点之下,提示现货交易行情陷入拉锯格局,也意味着大盘在努力寻找新的平衡。 更多
当前指数的运行状态,呈典型的左侧交易特征(上证指数持续下行7周之后,向下偏离250日均线18%,估值触及历史底部区域),类似于2016年初的2638点,接下来大概率将会有一轮回暖行情,阻力区域为60日至120日均线,初期反弹动力会强一些,随后逐步减弱,整体空间有限。 更多
现货交易短期利率快速反弹,中长期利率延续跌势,整体相对于上周同期变化较大,近期资金市场流动性趋紧。代表性利率的7天Shibor上涨1.30个基点至2.6990%,环比上周同期小幅上涨。 更多
今年以来大幅下跌,会觉得流动性有所收紧。如果去看货币市场,今年以来的货币利率已经降至两年新低,说明流动性极其宽松。但如果去看信用市场,今年以来的中低等级信用债交易基本冻结,说明流动性消失了。 更多
沪指经历此前的周线7连阴之后,上周终于迎来反弹,沪指上周累计上涨83.95点,以2831.18点报收,周涨幅达3.06%。上周市场的反弹,是否意味着上半年的持续下跌现货投资行情将告一段落,新一轮的反弹行情已经来临? 更多
总体而言,在剔除个别业绩波动较大的股票之后,中小创总体业绩依然出现了小幅回落。而绝对业绩增速较高的方向集中在周期和价值板块,二季报相对业绩趋势占优的风格可能是周期和价值,这与我们在下半年投资策略报告《持久战》当中给出的判断一致。 更多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