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7-04 来源:转载 关键词:2011,黑龙江,秋季,考察报告,总结,粮食,丰收年,
2011年9月19日至24日,大连商品交易所组织的黑龙江秋季大豆玉米考察团对黑龙江进行了为期6天的实地考察。考察分东西两线同时进行,东线考察途径宾县、佳木斯、新华农场、鹤岗、宝泉岭管局、共青农场、军川农场、绥滨农场、富锦、建三江农场,红兴隆农场、佳木斯、红兴隆管局、勃利、密山、牡丹江、852农场、853农场、海林、尚志、阿城等地。西线考察途径绥化、海伦、北安、五大连池、孙吴、逊克、黑河、讷河、莫力达瓦旗、依安、克山、克东、拜泉、青冈与兰西等地。本次东、西两线考察地域覆盖黑龙江的主要大豆、玉米产地,采用沿途实地勘察、农民走访、贸易商、粮库企业和村级干部等相结合的交流方式,调研重点为大豆、玉米生长期的天气情况、最终产量的预期、成本核算、早霜影响、收储政策以及农民贸易商的价格预期等方面。
一、种植面积:
玉米、水稻面积增加成定局,大豆面积缩减30%。由于本次考察活动基本延续了春季的考察路线,在春季对新年度的大豆、玉米等主要作物的种植情况已有所掌握后,秋季考察的种植面积情况基本与春季考察时一致——种植效益较好的玉米、水稻的挤占大豆种植面积的情况依旧较为普遍,总体上大豆面积缩减幅度达到30%左右,个别农场面积减幅达到50%以上,而且,在比较效益刺激下,无论是农户还是农场都表示有可能继续缩减下一年度的大豆种植面积。按照2010年黑龙江统计局数据大豆播种面积为354.8万公顷计算,今年或将缩减到248万公顷左右。
机械化作业优势:农场地块从翻地、播种到施肥都是通过大型农业机具操作,基本实现了精准农业化,地块内的3米内六陇大豆(前期测量均为5陇),株距、行距、株高均匀,豆荚饱满,长势良好,9平方内株数在180左右,株高基本都超过80CM,豆荚数38左右居多,因为植株较密,所以几乎无分岔,俗称“一挂鞭”的植株较为常见,四个豆的豆荚也占有一定比例。
种植效益优势:农场种植一亩水稻大概花费900元左右,种植玉米需要700元左右,种植大豆只需花费550元左右。与稻米和玉米相比,虽然种大豆既省力又省钱,但是由于大豆单产远低于稻米和玉米,加上近来玉米、稻米价格节节攀高,而大豆价格低廉,配合政策性引导保证粮食作物丰产的数量要求,所以农场纷纷弃种大豆而改选玉米。例如友谊农场,现有土地总面积18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50万多亩。其中大豆播种面积较去年减少了60%,仅占农场作物面积的8.2%。
友谊农场播种面积 (单位:万亩)
2010年 2011年 增减幅度
大豆 31.5 12.5 -60.32%
玉米 55 60 9.09%
水稻 68 80 17.65%
总面积 154.5 152.5
同时,种植结构的转变却正在陷入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大豆的种植收益远低于玉米等的种植收益,农户普遍倾向于改种其他作物;另一方面,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的人数逐渐增多,田间劳作时节劳动力匮乏,而大豆却是一种较为省事省工的耕种作物,家中若无青壮劳力的农户只有通过选种大豆,并通过每年调换种子型号来保持连年种植大豆作物后的正常收获。
二、作物状况:
1、大部分地区玉米长势较好,部分地区大豆遇干旱天气导致单产减少。东、西两线考察的玉米长势总体较好,正处于蜡熟期的籽粒饱满程度尚可。玉米的棒长为15-24cm左右,直径在4.7-5.2cm之间,株高约2.1-2.5m,部分地区达到3m左右。而大豆的长势因南北地势有所差异,总体上质量较好,大豆水分一般在14个水以内,归圆程度高。受灌浆期的干旱天气影响,部分地区大豆出现青豆、虫眼和减产的现象。北部的讷河、依安及内蒙古莫旗等地单产较去年下降,下降至250-280斤/亩,而南部地区大豆的品质较好,单产维持在300-350斤/亩。
2、局部地区遭遇风灾,影响当地玉米产量,但对大豆影响不大。进入8月初,黑龙江地区遭遇暴雨、冰雹、大风、虫害等自然灾害袭扰,大风天气达到10级以上,个别地区出现龙卷风,哈尔滨西部、绥化南部、西北部出现倒伏状况较为较重,受灾面积大致所占该地区约占30-40%左右。我们进入的绥化和巴彦地区的正属于当初风灾的横扫范围,受风灾影响当地玉米、大豆倒伏较为严重。由于人工扶直容易折断根部,只能让受灾超过一米的玉米自行生长,但由于倒伏后不能正常授粉,即便秸秆上有棒,也不会继续鼓粒。而对于正处于灌浆期的玉米来说,养分的输送不畅使得玉米棒长度较正常值近乎减半,农户悲观的预期今年该地区玉米大幅减产和几乎种植效益为零“辛辛苦苦白干了一年“。但同时,我们考察队从同等地块正常玉米的高度、棒长、棒子直径和定浆状况等各方数据来看,均表现出较好的生长状况,加上今年面积的增加进行了抵消,预计当地最终产量对于去年而言减量幅度有限。风灾虽对大豆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仅仅使得植株有些倾斜之外,并没有对后期大豆的生长起到根本性的影响。
三、霜冻与收割:
霜冻无影响,整体收割、贸易活动未展开。考察团19日从哈尔滨向黑龙江省西北面出发,当时南部大豆尚未收割,北部已经陆续开始收割,北部的五大连池、黑河、莫旗等地区由于积温较短,大豆收割已近尾声;当考察团24日返回哈尔滨时,黑龙江南部的大豆也已经开始陆续收割。但目前仍以收割大豆为主,南北部均保留大片的玉米地未开始收割。在考察路上,我们询问早霜对大豆玉米的收成是否影响时,农民回答“因为大豆玉米都已长成,即使出现霜冻,对作物收成也已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贸易商收购尚未大量展开,只有零星成交,价格在2-2.3元/斤不等,预计大规模收购活动要等到10月中旬以后。从黑龙江农委提供的信息来看,目前黑龙江地区大豆收割进度较快,截至9月21日,黑龙江大豆已收割2317万亩,完成45%。
四、成本核算:
人工、化肥价格继续抬升种植成本,大豆效益缩水打击农户积极性。虽然大豆丰收在望,但种植大豆的收益明显不及其它经济作物,导致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持续减少。以北大荒(600598,股吧)集团长水河农场(位于北安市)为例,目前农场地租210元/亩,算上种子、农药、化肥、人工等成本,一亩大豆需要投入450-470元,如果按照亩产320斤,2.00元/斤的收购价计算,1亩大豆只能赚150-190元左右,而同期玉米至少能赚300元,种植玉米的收益大约是大豆的2-3倍。效益问题严重打击了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长水河农场的种植结构也逐步由大豆转为玉米,在其36万亩地中,10年仅11万亩玉米,11年扩张为13万亩,预计12年将超过20万亩玉米。在五大连池双泉乡青石村时,我们按照当地农户所理想的单产达到380斤/亩来计算,在化肥、人工同比上涨达到30%左右的成本压力下,只有售粮价格达到2.05时,才能弥补成本上涨的空间,理想的收益能够达到300元左右,并较上年度增加每亩100元的收益。
据依安县粮食部门提供的数据,大豆的种植效益是所有农作物中最低的,为380元/亩(不含地租);而玉米、水稻、马铃薯的经济效益远高于大豆。依安县大豆种植面积从10年的170万亩下降到110万亩,降幅达35%。玉米的种植效益远高于大豆,如果今年大豆价格再继续低迷,明年的大豆种植面积还会继续削减,改种其他作物。
五、贸易环节:
1、小型收粮点采取随购随销策略,赚取流通环节价差,以盘活资金为主。绥棱县某粮食贸易商介绍,今天7、8月份,他们公司上年度陈豆已经销售完毕。公司主要在当地收购商品豆和芽豆,运往山东出售。他们根据山东报价,除去运费,再向农户压低3-4分钱进行收购,扣除运费及杂费费用0.14元/斤,加上资金利息,贸易环节的盈利一吨仅几十元。另一家粮贸的情况大体一致,商品豆当地收购价2.05元/斤,除去运费及杂费,算上收粮的贸易商拖欠十几天的款项,每斤能高2分左右就准备出手。因此其实际利润不足每吨50元。出于考虑到销路的顺畅,资金回笼状况较好,因此,小型收粮点仍采取赚取价差为主的方式进行当前的贸易。
2、中大型贸易商关注宏观环境及国储价格因素,但对目前入市购粮持谨慎态度。由于中大型贸易商从事贸易的经验较为丰富,资金实力相对较强,而且预备一定的群体效应和定价能力,往往比较重视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动向和关注外盘期货价格的引导作用,一方面,他们对当地现货方面具有良好的预期判断,一方面,利用期货市场对手中的现货进行套期保值操作。鉴于目前新粮上市的压力和欧洲危机等国际形式的拖累,我们采访的海伦地区的几位大型贸易商表示对短期的市场行情并不看好,认为在当前弱势情况下收购应谨慎,预计大豆价格下跌到1.95元/斤时将进行大量收购,因为对国内大豆后期的供求形势总体还是有信心的,打算按照大豆的销售周期,在来年4、5月份的价格高点再出售。据当地贸易商反映,市场纷纷传言今年大豆2.04或2.05元/斤的保护价,如果该价格属实,那么今年新豆价格将很难跌破该保护价,那将对大豆现货市场形成较大影响。
3、努力走出简单的赚取价差的贸易模式,开动脑筋增加大豆附加值。在绥棱地区的贸易集散地,当地村长不仅详细介绍了该村大豆生产和贸易基本情况:因所辖地区大豆收购企业较为集中,其中收购公司22余家,加上小型收购点十余家,该村大豆年收购规模达到15-20万吨。今年由于4000多亩地改种水稻,大豆面积减少30%,并表示,如果大豆价格仍不乐观,这个趋势仍将持续。今年基本属于丰收年景,面积缩减后的总产量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但同时,他设想通过合作社走一条绿色精品路线,提高大豆的增值空间。他估计一垧地4000-5000斤产量,通过50%筛选率出2000-3000斤可选做精品豆。按照提供给进货商的价格每斤6-7元,预计打入南方超市的价格将达到8-10元。我们看到,原先仅仅通过贸易价差这种挣钱方式正逐步转变为想方设法地提高大豆附加值的经营理念。
4、对于农户而言,贸易方式、付款方式较为灵活。因为销售对象主要为粮库和贸易商:若市场价高于粮库收购价,贸易商是其销售首选;若市场价低于粮库收购价,在价差0.03元/斤范围内时一般仍然会选择贸易商,只有价差超出这个范围后才会选择上缴粮库。其原因主要是贸易商在收购时较粮库的要求少,对大豆的品质、水分等方面要求没有粮库要求苛刻。因为近几年市场价格波动较为剧烈,农户普遍采用将收获的大豆做抵给贸易商后,在约定时期内可随时按照当时的市场价结款的销售方式,这与我们期货上的点价概念异曲同工,而且这种方式已经被采用有数年的时间。现在农民普遍存在普遍的惜售心理,想囤货到年底或明年初,只有少部分急需资金的农民开始出售新收割的大豆,他们的心理价位在2.3-2.4元/斤。 5、粮库企业谨慎看多,经营方式跟随国储价格变动。具备一定规模的粮库向农发行申请了贷款,如果时机允许,可能会参与一定的商品交易。目前等待国家大豆收储价的出台,如果届时市场价低于收储价,就以收储价收大豆,可以赚国家提供110元吨的补贴(仓储费70/年 + 收储费40);如果市场价高于收储价,就采取自营模式经营。并表示对今年市场传言的大幅提高1毛以上的收购价格的可能性不大,预计可能会在2.00左右。
六、总结:
从本次考察的结果来看,第一,种植效益较好的玉米、水稻的挤占大豆种植面积的情况依旧较为普遍,总体上大豆面积缩减幅度达到30%左右,个别农场面积减幅达到50%,而且,在比较效益刺激下,无论是农户还是农场都表示有可能继续缩减下一年度的大豆种植面积。第二,尽管遭遇到8月初的风灾和生长期干旱天气的影响,但由于受灾面积有限,后期雨水光照条件较为理想,大豆玉米单产水平基本与去年持平。第三,由于种植成本、人工费用及租地费用同比去年有所抬升,农民普遍对大豆开秤价格预期达到2元之上,并表示出强烈的收购价格如不理想之下的惜售心理。第四,贸易商对开秤价格暂持观望态度,在关注国储价格的出台和近期欧债危机的系统性风险的周期性的同时,基于大豆基本面的偏紧格局,贸易商们表示若能在1.95元之下才考虑大量购进。第五,粮库企业经营模式跟随国储价格变动,寻找国储价格与市场价格的空间,粮库表示将有计划有步骤的采取灵活的自营模式或代储模式的经营方式。
作者:本网站
来源:转载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