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7-27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现货交易,现货投资,渤海商品
中国经济到底是好还是差。
目前各方观点差异大,西方一些媒体质疑中国上半年经济增速高估,认为实际不到7%。也有唱衰中国经济的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很快要增速要降到5%。
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原董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若谷,对此持否定态度。
他认为,很多方面应该具体分析,比如说中国消费过低,下一步要扩大消费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原因是中国城镇现在年均收入就是2.7万元,农村就是7000多元,可能难用这点儿钱消费什么东西。
但是他认为中国经济没有想象的那么差,事实上中国经济具备强劲增长的能力。
原因是,中国东西部差异大。中西部人均GDP赶上东部的水平,最少还要二三十年的时间。
再比如中国经济基础设施落后。比如铁路里程数中国是10万公里左右,美国是20多万公里。中国只有500多个机场,只有170多个城市通飞机,美国可用的民用机场有5000多个,它真正的机场一万九千多个。
欧盟人口也是只有中国四分之一,而且整个欧盟的面积只有中国们的三分之一,但它的机场有两千多个,公路里程500多万公里,都高于中国,铁路里程20多万公里,这些东西都高于我们,中国还有很大投资投入的空间。
还有一些外国媒体炒作中国的政府债务和影子银行,中国现在的负债率和GDP比大概在40%左右,美国是106%,英国是92%,日本是245%。
“他们(发达国家)负债率都远高于中国,把这事儿炒这么严重,我觉得是有问题的。”他在7月25日的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说。
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有自己的特点,要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策略,而不要跟着西方所谓经济学家、媒体去跑,那样的话会失败的。
以下为,李若谷演讲全文:
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原董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李若谷:
问题没有媒体所描绘的那么严重
感谢主持人,也感谢网易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进行交流,按照主办方的安排,实际上我已经没有发言的时间了,好在刚才前面几位的发言很多内容我是赞成的,所以我就点到为止,讲这样三个问题:
现在国内国外都有质疑中国增长的声音,美国有、德国有、日本有,英国也有,总结一下,他们主要质疑什么问题呢?一个是中国的消费过低,内需不足,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增长,二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技术创新与进步不足,第三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老龄化压力大,人口红利消失,削弱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四是地方债务和影子银行问题化解比较困难,银行不良资产在激增,社会性金融风险在上升,房地产市场有泡沫。
第二个问题,中国经济是不是像外媒或有的媒体所描述的这样呢?
首先看看消费过低的问题,国外很多经济学家说中国的消费过低,要扩大消费,扩大消费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扩大消费,我想他指的消费主要是个人消费、家庭消费,不是指集团消费和投资、生产型消费,中国的个人和家庭消费没法儿增长再快了,因为收入低,中国城镇现在年均收入就是2.7万,农村就是7000多元,我不知道他能用这点儿钱消费什么东西,这是个人和家庭。有人说你应该增加收入。
刚才有几位演讲人已经讲到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不是在增长的,是在下降的,在中国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情况下光增加收入可持续不可持续?这是一个问题,实际上,消费和投资两个东西是经济增长中需求的两方面,相辅相成,谁也不能过分,但投资还是第一位的,因为没有投资,你什么也生产不出来,因此你也消费不了,过分强调消费,在中国是没有办法促进增长的,投资还是非常关键的。
关于技术进步与创新不足的问题。我觉得应该承认,中国确实创新不足,但中国作为一个人均GDP只有7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也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现实,刚才李部长讲的观点我都赞成,必须加强创新。
但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在这方面是有进步的,中国已经连续四年在专利申请上居世界第一位,刚才李部长讲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转化,怎么转化,科技成果怎么转化成生产力,转化成产品?这方面中国还要加大力度,特别是刚才李部长提到的产学研用,这个“用”怎么结合好,这确实是我们的短板,应该看到,现在正在加大这方面,刚才几位同志也讲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讲了创新问题,中央和国务院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现在正在采取措施,简政放权,放松管制,张茅局长都提到了,这就是创新的前提,我相信今后会有好的结果。
第三,关于人口红利的问题,中国的劳动力绝对量,按照联合国的统计,15岁到64岁的规模,在今后到2035年之前,中国仍然会保证大概9亿左右的劳动力。
因此,有人说中国的劳动力完全不行了,这个观点不敢苟同,另外,人口的扶养比,中国在2030年之前人口的扶养比仍然低于主要的发达国家,到2035年也和印度、巴西、南非等主要发展中国家不相上下,中国关键的问题是劳动力素质问题,刚才有人已经提到了,我觉得这个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需要加大投入,解决劳动力素质问题还是要加大投入,改善教育、培训,因此中国的人口红利在今后20年是有进一步发掘潜力的。
第四是关于地方债务、影子银行,这个问题我觉得被外间媒体炒作得过于厉害,当然,不是说它不是问题,而是说炒作过于厉害,因为从总量上看,刚才也有同志讲到中国的政府,包括政府平台等整个负债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现在的负债率和GDP比大概在40%左右,美国是106%,英国是92%,日本是245%,就是说个,他们负债率都远高于中国,把这事儿炒这么严重,我觉得是有问题的。
即使根据审计署审计的影子银行,我们以它最高的估值,30万亿的规模,它占GDP的比重也是57%,发达国家最低的,110%,最高的370%,这是所谓影子银行的占比。从运作模式上看,中国的影子银行和地方平台主要还是用到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实体经济上,并没有用到社会福利等方面,因此从长期看,它对增加经济的增长后劲应该是有好处的,因此具体情况应该具体分析,不应该炒作,确实是个问题,我们着手去解决,但没有媒体所描绘的那么严重。
中国具备强劲增长的能力
第三个问题,我讲一下,中国具备强劲增长的能力,首先这个问题我点到为止,中国的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中国GDP最高的是广东,最低的是西藏,这两个地区之间差70倍,因此要想中西部赶上东部的人均GDP水平,最少还要二三十年的时间,因此这二三十年是要投入的,没有投入,不可能赶上。
其次,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之间发展也非常不平衡,大家要知道我们要搞城镇化,但我们的城镇化是和西方的城镇化不一样的,我觉得国际上搞大城市的发展模式基本上是失败的案例,所以中国应该搞离土不离乡,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便利化,也就是农村生产生活城市化的路子来发展,这个方面的投资还要非常大,而且今后真正城镇化的实践,中国现在54%,达到75%-80%这样一个发达国家的水平也需要二三十年,这二三十年也必须加大投入才能完成。
最后一点是关于工业化的水平,刚才李部长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就不再重复,中国的工业化只是一个非常非常初步的基础,中国工业化的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所以这方面也需要投入,没有投入是不可能的,研发、教育、技术没有革新改造,没有投入是不行的,中国的过剩产能是个问题,确实,过剩产能是个问题,但我觉得,与过剩产能相比,我国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质量不高,这是更根本的问题,如果不集中力量提高我们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那就是把这些产能都减了,你的工业化水平还是低,因此,我觉得工业化发展,中国还只是初步的,这个潜力也要发掘,也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也需要大量的投入,所以中国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
第二是关于中国基础设施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相比是不行的,中国和整个发达国家相比也是不行的,和美国相比,比如说,美国的国土面积我们差不太多,但美国的公路里程数比我们要多,我们是400多万公里,美国是600多万公里,铁路里程数我们是10万公里左右,美国是20多万公里,因此,无论是在铁路、公路的里程上,中国和美国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公路里程和铁路里程要远高于美国,因为我们的人口更多、城市更多,需要交通的城市更多,机场也一样,我们只有500多个机场,只有170多个城市通飞机,美国可用的民用机场有5000多个,它真正的机场一万九千多个,有些是专用或其它目的的,中国的机场远远少于美国,和欧盟比我们也不一样,因为美国人口只有我们的四分之一,欧盟人口也是只有我们的四分之一,而且整个欧盟的面积只有我们的三分之一,但它的机场有两千多个,公路里程500多万公里,都高于我们,铁路里程20多万公里,这些东西都高于我们,我们还有很大现货投资投入的空间。
另外就是我们城市的基础设施,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们城市的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一下雨,一暴雨就成灾,一地震房子就塌,因此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建筑标准,我们的建筑标准应该提高,建筑标准一提高以后,需要大量的投入,因此,这个投资空间是非常大的。
第三是教育、卫生,我们过去卫生投资主要是在大城市,中心城市,今后我们要解决两千多个县医院,三万多个乡卫生员,六十多万个村卫生室,这些投入都是相当大的,还有教育,我们的教育2012年刚刚达到占GDP4%的水平,而发达国家平均是9%,这个我们还有差距。
因此,今后投资方面需要大量的投资,但要讲究投资的方向和投资的效益,加大市场的力量,不要由政府决定投资,要把投资权下放给企业,让市场去决定他的投资是好是坏,不要老是由政府做这些事,我刚才讲了,不是中国人不愿意消费,而是中国人没有能力消费,而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现阶段在中国是不可能的,不可能推动中国经济增长。
总之,中国经济发展有自己的特点,要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制定我们的发展规划和政策策略,而不要跟着西方所谓经济学家、媒体去跑,那样的话我们会失败的,因为我们的情况确实和他们不一样,时间关系,为了给后面的会议节约更多时间。
作者:渤商宝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