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商宝-中国渤海商品现货投资第一门户

大宗商品熊状助力中国经济恢复元气

发布时间:2015-07-09 来源:东方财富网 关键词:现货交易,现货投资,渤海商品

  据外媒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若不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中国经济在第一季度的扩张速度将不到6%。这令人担忧政府实现7%全年增长目标的能力。中国国家统计局(NBS)在4月发布的第一季度简报中,报告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了7%,但并未提供整体增长数字的三个组成部分的数据: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中国政府近年一直试图提振消费,同时推动经济摆脱传统上对信贷助燃投资的依赖。净出口数字在中国对贸易伙伴有整体顺差的情况下会提振增长数字,传统上,它对产出的影响较小。

  根据最近才可获得的中国第一季度GDP分类数据,净出口为中国7%的增长贡献了1.3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净出口在2014年7.4%(中国25年来最慢的年度扩张速度)的增长数字中只占0.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消费和投资分别占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的4.5和1.2个百分点。若没有来自净出口的1.3个百分点的提振,中国第一季度增长数字将低得多,大约为5.7%。“这相当令人担忧,”咨询公司信源(Trusted Sources)中国经济学家庄波表示。“这就是为什么(最近几个月)政府的政策变得更加积极的原因。”中国政府自去年11月以来已四次降息,力求将增长稳定在7%左右。

  中国将于下周公布第二季度GDP估算数字。分析师们相信,6月27日宣布的最新降息措施,也是为了遏止上海和深圳证交所的大幅下跌。自上月触及七年高点以来,沪深股市已蒸发大约30%的价值。中国当局还指示银行继续贷款给基础设施项目,即使项目可能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同时放宽了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标准(这是一项整体计划的一环,目的是滚转地方政府融资工具积累的22万亿元人民币债务中的一部分).“各方对于第一季度GDP数字有很多担忧,”不愿透露姓名的另一位经济学家补充说。国家统计局表示,该局无法马上就更详细的第一季度增长数据发表评论。

  令人对中国经济前景更加担忧的是,为第一季度经济增长提供如此重要提振的净出口数字来得有点侥幸。第一季度出口同比增幅并不大,为4.9%,达到3.15万亿元人民币(合5000亿美元)。但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跌意味着,中国在今年前三个月的进口总值同比下降17%,至2.39万亿元人民币,造成7600亿元人民币的贸易顺差。从另一个角度看,净出口占到第一季度经济产出的18.5%,而去年同期只有1.3%。与此同时,今年首季投资对经济产出的贡献为17.4%,远低于2014年首季的48.5%。(金理人)

  2015年上半年大宗商品走势呈现“两波四折”

  2015年上半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跌宕起伏,中国经济处在深度调整期。日前,生意社首席分析师、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心田解读《2015年1-6月中国大宗商品经济数据报告》,指出2015年上半年大宗商品走势呈现“两波四折”。

  2015年上半年BPI(生意社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收官760点,照年初780点下跌20点,跌幅为-2.6%(周期内最高点为5月初的791点,最低点为2月3日的748点,均值点)。从BPI走势图来看,2015年上半年大宗商品走势基本呈现“两波四折”---1月基本承接去年下半年的暴跌模式,第一折出现在1月末2月初,市场告别连续近7个月的大跌,迎来一波上行。3月中旬,市场再遇拐点,开始小幅回调整理,但仅半月后,第三折出现,市场再度强劲上行,也是15年的第二波,这波行情持续了整整一个月,5月初终现第四折,市场冲高回落,一直延续至今。

  刘心田指出,从BPI走势来看,虽2015年上半年两波四折,但总体的振幅不大,格局比照往年同期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基本可以确定,在经历过2014年下半年的大跌后,2015年上半年市场出现较明显的上行欲望,并有了较出彩的表现,有点“春天来了”的况味。但终归下跌“大势”未改,2、3、4连续三月的“春天”并未根本改写商品市场“漫长的冬季”。

  刘心田认为,2015年上半年大宗商品市场主要有五种力量在作用:一是惯性的力量,1月份的大跌实际上是2014年下半年暴跌的惯性导致;二是传导的力量,我们注意到2月初原油的大幅反弹不仅是“春天”的诱因,还一定程度上将利好传导给了下游商品,能源、化工、橡塑、纺织等板块均明显受益;三是结构的力量,“一带一路”、“互联网+++”等政策不仅给股市带来结构性牛市,也为商品市场带来契机,至少在信心上得到提振;四是爆发的力量,PX装置爆炸、外盘提价、乌克兰、中东地缘政治紧张等事件都给相关板块、商品带了短、中期影响;五是周期的力量也是上半年作用最强的力量。从大周期看,商品市场仍在下行,故年初及5、6月市场明显走低,但从小周期看,“金三银四”旺季都会创造行情窗口,故2、3、4月出现连涨。

  刘心田预期,2015年下半年商品市场的“气数”将较上半年有微妙变化---首先宏观政策层面上可预期利好已基本消化殆尽,下半年市场的底气或硬度降低;其次中国经济减速带给全球市场的海潮效应(中国经济在退潮,势必牵动全球退潮)将进一步凸显全球性的供需失衡,经济乃至市场的“牛气”将减弱;最后商品的去泡沫化进程不会由于原油的止跌而停滞,以铁矿石为代表的影响产业价值链的“虚高”商品势必要洗尽铅华、价值回归,白菜价的商品会越来越多,商品的“宝气”渐失,“土气”渐增。有鉴于此,刘心田认为2015年下半年市场并不乐观,BPI或7、8月探底至730点左右,9、10月或有20点左右的回补,4季度中后期再度调整,年底或收官至740点左右。

  大宗商品现货交易或迎来投资机遇

  步入年中,股票市场进入调整阶段,在趋势不太明显下,业内人士认为下半年大宗商品或迎来最佳现货投资机遇。在4日举行的“2015期货投资黑色阳光论坛”上,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下半年投资机遇可转向大宗商品,煤炭、白糖和PTA等都具备较好的投资机会,不过,在积极把握投资机会的同时,也要控制风险。

  资深煤炭专家、长贸咨询公司总经理黄腾表示,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不仅还将主宰着中国国内煤炭市场,而且在国际煤炭市场上也毫不例外。如果煤炭市场价格不受干预,国内动力煤价格在12月份前会稍有上升回调的可能;如果市场干预煤炭市场价格,则动力煤价格仍有可能陷入更低的价格战当中。

  “打压煤炭、特别是动力用煤炭的生产与消费,已经形成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黄腾预计,未来5年,到2020年中国的煤炭总消费量将下降到27.50亿吨/年左右,其中还包括将近2.00亿吨/年左右的进口煤,市场将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根据中国政府提交的环保目标,要达到“减碳=减煤”的目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价格运作手段则不可缺少。

  方正中期研究院院长王骏认为,下半年商品市场将蓄势待发。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持续发展,如果7-8月强度进一步增强,则形成中度级别的厄尔尼诺概率提高,全球植物油供需将由松转平,库存消费比料向7-8%的平衡位置回归,带动豆粕、菜粕价格回归。与此同时,厄尔尼诺现象可能造成南美过度降雨,巴西产糖会受影响;同时,东南亚地区可能出现干旱,中国、印度、泰国等产区或受影响。预计国际糖价反弹空间估计在16~20美分。

  王骏表示,国内投资者应该在国内糖价背靠成本做多。政策调控的出发点是保护国内制糖产业,在此基础上保障市场供应。预计估计下年度甘蔗收购价或许将会提升至每吨450元左右,相应生产成本约5300元,无论对于现货还是2016年的期货市场,这个价格都应该是关键支撑位。

  在PTA市场上,今年PTA产能投放依旧较多,产能过剩的矛盾也将更加突出,远东石化的破产意味着着我国PTA行业洗牌大幕已经拉开,行业的亏损将倒逼成本高的小装置逐渐淘汰,后期行业利润将逐渐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原油的低位运行以及PTA供需矛盾决定PTA价格重心维持在较低水平,预计下半年PTA期货价格的运行区间将在4500-6000元之间。同时需要注意原油大幅上涨带动PTA反转的风险,以及PTA、PX装置出现故障带动PTA快速反弹的风险。

  对于投资策略方面,中量网研究院院长罗颜表示,量化投资业绩稳定,目前市场规模和份额不断扩大、得到了越来越多投资者认可。由于中国期货市场逐步步入成熟期,行情走势越发复杂,交易品种越来越多,简单的传统策略已比较难以适应多变的行情走势,以及昼夜盘连开的新形势,量化投资以其独特的优势正步入火热发展阶段。

作者:渤商宝

来源:东方财富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