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6-21 来源:转载 关键词:李登海,玉米,地里,走出,的,亿万,富翁,他,是,
他,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是放下饭碗就下地种玉米的长工;他,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身上依然透着浓浓的胶东农民范儿;他,是身价近20亿的中国科学家首富,衣食住行依然“抠门”;他,是让儿子在玉米地里摸爬滚打学习玉米育种的“狠男人”,也会为玉米受伤嚎啕大哭;他,一生只做一件大事,寂寞时候也会高歌一曲……
莱州报道
5月25日,中国工程院公布9个学部有效候选人共485名,李登海,此次候选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6月21日,记者赶赴莱州,在登海种业(002041,股吧)第十六试验场,见到刚从海南回到莱州的李登海,聊农事、聊管理、聊资本、聊人生。
夏未央,露珠一样的事业正等着李登海一一去做。“眼下,正是忙碌的莱州夏播季。”李登海告诉记者,“每年9月到三亚,一直呆到来年5月,其间播种收获三季,然后再带着海南培育的种子赶回莱州进行夏播。”
“十几岁时,我就相信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现在的"80后"、"90后"几乎没有愿意回到土地的。”
李登海
穿胶鞋的董事长
1949年,他出生在海边这片土地,60多年后,他的事业还是在这片土地上。
天色已黄昏,已经到了饭时,李登海从登海种业高科院赶到登海种业第十六试验场,跟记者说声抱歉,他先去了趟厕所。
20日晚回到莱州,21日早上下地,几个试验场转了一圈,下午召开公司各部门会议,记者在第十六试验场看到李登海的时候,他还是迈着匆忙的步子,从田边到田里,从这块田到那块田。脚上是开会时也穿着的黄胶鞋。
“漂亮吧!”他的口气不是在征询感受,而是发自内心对于玉米的喜爱。记者看到的玉米,叶子“向上冲”,显得整个植株精神抖擞,而且这些玉米“站队”紧凑,这便是紧凑型高产玉米。“光线不太好了,抓紧和玉米合个影吧。”此刻的李登海身上透着农民身上浓浓的厚道味儿。
“这里缺了一棵苗儿”、“今天水浇下去一指深即可”……李登海和记者交谈是插空儿的,他的心在地里,“春争日,夏争时,该让种子今天喝到水,就不能拖到明天。”
1966年,初中毕业的李登海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开始种地,“十几岁,那时就相信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现在的"80后"几乎没有愿意回到土地的。”63岁的李登海回忆着过去,他还告诉记者,他出生时,父亲期望儿子将来能出海谋生,便给取名“登海”。
而,李登海,却留在了这片土地,1972年当上了村农科队队长,1979年秋,他研究出的“掖单2号”,创下我国夏玉米单产776.9公斤的最高纪录。1985年4月15日,创办起我国第一个民办农业科研单位莱州市玉米研究所。2005年4月18日,登海种业(002041.SZ)成功上市,并以16.70元的发行价创出了中小板发行价的第一高。
几十年和土地打交道,后来和资本打交道,李登海坦言,也有累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钻进玉米地,啥烦心事儿都没了”。
“生活,对我来说,钱多钱少都一样。但十几亿,对于科研来讲远远不够。”李登海
抠门的“首富”
莱州一位和李登海年龄相仿的企业家跟记者谈到李登海的时候,这样说,“他还是农民本色,也就他这样坚持,愣是把玉米种子搞出这么大动静,靠的那个痴劲儿,想找个像他这样儿的人难。”
记者在登海种业的资料馆里,看到李登海初到海南时的一些资料图片,初到海南的李登海栖身临时搭的高脚屋上,他命名为“风摇楼”。还有李登海手书的即兴作的一首“风摇楼赞”:“绿野顶天风摇楼,烈日蒸烤度白昼。蚊轰蛇巡虫鸟唱,浸泡长夜是湿露。远望五指缭绕云,近看椰树摇长风。育种田边宿一夜,胜过宾馆超五星。”
吃的从莱州带去的干萝卜丝子,“点着煤油灯,在草堆起的"写字台"上给家写封信。”自1978年下海南,到如今,春节,李登海就没再在家过过。常常是在万家团圆的春节,李登海还在育种地里忙着给玉米杂交授粉。
聊着聊着,不觉已经过了晚上7:30,李登海和记者聊起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你知道《卖花姑娘》吗?"如今,天上飞着飞机,地上跑着火车,而我们的先人还骑着毛驴,戴着黑纱帽",其实人无论干什么都要与时俱进。”最近,李登海一直在思考,针对当下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农村留守劳动力越来越少,如何保证粮食高产稳产,这是我们当下比较关注的研究的问题。”
李登海与时俱进地种地,然而吃住穿却不与时俱进,吃的是家常农家饭,只是每顿都要有大葱蘸酱,住的是平房院落,穿的更是“没有创新”,名牌在他身上见不着。连定机票,他也“抠门”定晚上的便宜机票。
无论如何,依照登海种业昨日的股价,李登海的个人财富接近20亿元。
“生活,对我来说,钱多钱少都一样。”不过,李登海有花钱大方的一面,“我必须保证登海种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每年能拿出2000万元投入科研。而国外公司每年对种子的科研经费投入高达几十亿美元。”
“管理公司和种地一样,都要精细。就像骑自行车和开车一样,都得会调节。”
李登海
土里刨出的管理
和李登海聊着,一个技术员骑着自行车急匆匆地过去,李登海叮嘱“小心点儿”,他转头跟记者说,“骑自行车和开车一样,都得会调节。一样的道理,管理公司和种地一样,都要精细。”
谈到管理,李登海对于当下市场上粉墨登场的各色空洞的管理书籍表示了一丝不屑,“看那些书有用吗?真正的管理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的,每天的工作安排就像每天地里的活儿一样,都是要提前打谱好的。”李登海欣赏比尔·盖茨,他认为盖茨是一名科技型企业家。
据测算,李登海培育的玉米种,使我国每亩土地由养活1个人提升到养活4.5个人;他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推广10亿多亩,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下半辈子还要为国家增产亿吨粮。”但,李登海远不满足于此。
“我经常和别人说,我希望别人能超过我,但是我永远想超过别人。”李登海在几十年前立志赶超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创始人华莱士,花了几十年,他成为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在他的心里,他想得更远彻底的农业工业化革命,“事实上如果中国杂交玉米制种都按高质量生产,每年至少可以减少200万亩制种基地,约相当于现在制种面积的一半左右。”
“我不光要研究出好的种子,而且要把指导农民大田种植保证高产稳产,要做好"售后服务",就像卖冰箱彩电卖服务一样,登海种业也得卖服务,这也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方向。”李登海告诉记者。
作者:admin
来源:转载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