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2-2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关键词:现货交易,现货投资,现货交易技巧,商品投资,渤海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经济会议中,习主席专门提到政府债务的问题,反映出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债务问题有可能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认识债务及经济之间的关系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
当前全球的经济分化现象较为严重,美国经济强劲复苏、欧洲犹豫徘徊、新兴经济体危机四伏,经济格局之复杂令人困惑。但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全球经济的“债务”本质,足以解释以上全球经济体的发展差异。
通常,引发经济危机有三种原因:产能过剩、债务违约,加上2008年引起我们思考的金融衍生品危机。
在其中,产能过剩、金融衍生品危机可以通过国家立法治理得以缓解,但不受控制的国家信用危机将是导致世界经济下滑的最直接因素,未来“债务”问题有可能压垮刚刚露出复苏苗头的世界经济,所以一直以来各国政府及投资者都非常关注债务问题。
对此,我们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观点及认识:
一、全球进入“债务经济”时代
从2011年开始,全球债务问题频发,先是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希腊、西班牙“赤裸裸”的国家违约,即便在国际立法的前提下,各大金融机构及国家也无可奈何地选择“减记”的消减债权之举;美国的债务违约更是以国家机器的运转停止作为代价,截至目前仍未走出债务泥潭;新兴国家如中国的地方债、日本的国家债务黑洞等也令人担心。
以上种种无疑宣布全球进入债务时代,而问题的可怕之处在于全球的国家管理者并无经验和能力对以上问题进行有效的管控与化解,风险的化解面临较大挑战。
从我们对欧洲债务与GDP占比的研究发现,过低的GDP数据与过高的债务占比迟早会引发经济的“滞涨”式下滑,债务导致“权益”失衡的现象是一个主要特点。
新兴国家的地缘政治背后也有关于债务问题的矛盾溢出效应,很典型的中日之间的地缘政治非常明显地显示出地域领导权之争,安倍上台以后,不顾现实的社会老龄化带来的消费紧缩本质,推出所谓的“安倍经济学”理论,目前日本公债占GDP比重已居于全球之首。
中国的地方债务也极不乐观,尽管领导人表示情况可控,但被动的表态背后表示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仍不容乐观。我们初步估计,已披露债务加上隐形债务已达16万亿~17万亿之间,国家审计署的调查数据本应在10月底公布,但至今迟迟未有应答,可见问题较为棘手。
地方政府债务不断扩大的原因在于:其拥有不二的政府信用及需求冲动。由于监管机制的缺失使得对地方政府债务缺乏约束,而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益与投入成本不成比例;财税体制的不合理导致中央地方财事权不均、转移支付的弊病使得地方财政缺口不断扩大;GDP增长为地方政府唯一政治目标又促使地方政府会采取竞争性财政支出。
二、各国债务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美联储主要通过买卖美国联邦政府债券的方式来实现美元基础货币的投放,并通过各类利率工具调控流通中的广义货币数量。
美国财政部以政府债券作为抵押向美联储融资用于财政支出,美联储以这些政府债券作为基础投放货币,只要作为基础货币的美元在现实中流通,美国财政部就可以永远占用同等数额的债券融资额度,享有货币发行的铸币税。
联邦基金利率、贴现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美国三大利率调控手段,来调控货币供应量。
通过一系列数据我们可以感受到美联储对经济复苏的疑虑和担忧,即便在经济数据实质性利好的背景下也不愿意对货币实施紧缩策略,因为每一位官员都知道一旦紧缩,原来掩盖的债务矛盾就会瞬间摧毁以前五年的所有救市努力。
三、混乱商业周期背景下的大类资产的未来变化
之所以每一个人都很关心货币政策的变化对大类资产的影响,其背后原因在于此轮自2009年以来的经济复苏,其背后经济需求并不是非常强劲,货币导致的低效经济增长模式会因为货币政策的变化而发生巨大变化。
近期各国M2增速的下降很典型地反映在国债收益率上,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回升预示未来货币政策紧缩的可能,黄金其作为避险的功能自然会下降,短期处于弱势状态,并不是很好的投资品种,但要引起注意的是,如果各国债务问题再次出现违约情况,黄金作为避险财富代表价格仍有可能回升。
总结而言,对未来的投资策略我们有以下思考:
●在全球经济复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时期,债务依然会面临上限的限制,投资应采用更为保守的策略,更多使用配置债券;
●大宗商品周期性以及新经济增长点的缺失,减少对其配置;
●汇率因素的影响短期很难改变各国流动性继续宽松的操作,但同时各国政府也注意到技术性货币紧缩政策的必要性,汇率市场仍会出现较大波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持续增加;
●发达国家股票市场面临货币预期紧缩的风险,尤其是在2014年新的预算年度面临债务上限的背景下;针对中国股市而言,在政策性刺激下会有一定概念性上涨机会来对冲经济增速减缓的风险,建议依照政策、按板块进行适度标配,如与民生经济相关的互联网金融、健康产业等。
作者:王红英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