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数据商生意社日前向中华工商时报披露,截至6月21日的2013年6月,大宗商品供需指数(Bulk Commodity Index,简称BCI指数)为-0.47,均涨幅为-1.29%,反映该月制造业经济较上月继续呈收缩状态。这也是生意社BCI指数自发布以来,首次出现连续4个月大幅走低。
在BCI监测的八大行业板块中,6月份仅有纺织、农副略有上涨,其余均下跌。跌幅最大的是有色板块,跌幅为-3.06%;其次是橡塑,跌幅为-1.98%。本月以来,不仅大宗商品全面走低,投资市场也一片惨淡,A股市场重挫,黄金价格跳水,期货品种也大幅收跌。
对此,有业内专家认为,衡量宏观经济有两大不可或缺的指标,在金融层面,观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简称SHIBOR指数,它的变化会影响几乎所有资产的价格以及其他利率如贷款利率的水平。SHIBOR在金融市场的地位,为中国流动性大小提供一个很好的晴雨表和指标;在实体层面,观察BCI指数,由于大宗商品处在国民经济最上游,因而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化,不仅可以反映下游制造业需求变化和景气程度,而且也能够折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目前国内宏观经济正遭遇调整转型中的阵痛,具体表现在:
从制造业层面看,汇丰PMI创9个月新低。据6月20日汇丰发布的6月中国制造业指数(PMI)降至9个月低点,初值为48.3%,仍处50%荣枯线下,显示国内制造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景气度无明显好转迹象。这意味着当前制造业发展面临着较大压力,下阶段制造业整体变化趋势还将主要取决于国家政策取向。6月汇丰PMI初值再次验证了生意社BCI对于PMI的先行性监测。
从大宗商品市场看,大宗商品呈全线下跌。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呈下跌趋势。5月生意社《58大宗榜》数据显示,5月大宗商品市场跌多涨少,与上月相比,65.52%的品种下跌,58个品种平均涨跌幅为-1.64%;与2012年同比,75.86%的品种下跌。大宗商品的全面下跌,根本原因还是经济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增速下滑造成的;另一个原因则是流动性紧缩。短期内都很难有根本变化,大宗商品市场深度调整或将继续。
从中小企业生存状态看,实际难题尚未解决。这包括四个方面: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其他成本高,原材料、劳动力价格都在上涨,企业利润受双重挤压;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没有根本性好转;前些年日子好过时,企业过度扩张,造成产能过剩。
从资本市场层面看,股市不景气。目前股市不景气、楼市受调控,利率水平在相对高位上,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屡创新高,市场资金面表现紧缺。可以说,A股近年来的低迷映衬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欠佳与经济转型的艰难。
对此,供需矛盾不断加大是造成制造业连续4个月萎缩的主要原因。在供的方面,产能过剩问题一直没能得到解决,许多国内产能处于暂时的“冬眠”状态,同时,国际产能也在向中国释放,而国内市场一时又难以消化吸收;在需求方面,连续4个月市场萎缩,导致贸易商和用户不敢进货,比如有的商品,供应商库存100吨,贸易商只敢库存5吨,而用户库存为零。而生意社(SunSir)创始人孙德良认为,只有结构调整,才能实现转型;而要实现转型升级,则必然伴随着阵痛,这样经济发展今后才会更好、更健康。
渤商宝声明:渤商宝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