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06 来源:渤商宝 关键词:现货交易,现货投资,渤海商品
7月底以来,玻璃现货交易市场再掀高潮,由华南、华中市场的大力拉涨扩展到全国范围的普涨。近一个多月以来,玻璃期货1701合约最高涨幅近15%,价格重心在不断抬高。
南方市场与北方的涨价节奏不尽相同。一季度华中地区在净产能增加的压力下,价格出现大幅下调,随后在6、7月的梅雨季表现僵持。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华中价格都处于全国玻璃行业的洼地。华中市场行情的启动起始于7月下旬恢复长江船运之后,近一个多月来,各玻璃厂家价格平均上涨390元/吨,涨幅达到34%。与华中相比,华南市场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上半年表现平平,但7月下旬以来,尤其近一个多月上涨近500元/吨,涨幅高达37.5%。同时,下游贸易商在价格连续上涨的驱动下积极备货,有效地转移了生产企业的库存。
玻璃生产企业之所以能够如此大幅提价是有一定的底气。目前国内共有浮法玻璃生产线352条,但在产条数只有240条,有70多条处于停产模式。从今年以来行业产能总体来看,市场净增加10条生产线,共计8220吨日产量。不过,和今年火爆的行情相比,这一数据尚不足以构成供给威胁。尤其进入三季度以来,虽然市场表现较好,产能却没有明显增加。一般来说,从点火到引板生产还需要一定时间,有点火意向的厂家会选择在旺季之前进行,而目前来看,今年旺季供给端难以出现集中复产或新投产的迹象,产能增加压力不大。
分区域来看,今年河北、山东地区共计冷修9条生产线,涉及日熔化量累计4830吨,而两地复产和新建产能共计10条,累计增加6600吨/天。相抵之后,河北和山东两大产区净增加产能只有1770吨/天。从时间轴上来看,5月中旬之后国内便没有产能再冷修,而将近1/2的复产产能在6月之后点火,这也说明了上半年北方市场实际产能在减少,为价格走高提供了动力。即便在7月行情启动后,产能出现净增加,但对于庞大的市场产能来看,尚不足以挂齿。
南北方市场的涨价节奏不一,与产能不无关系。今年以来只有3条生产线冷修,现货交易而新建的4条生产线中有3条来自于南方,算上3条复产的生产线,产能净增加2600吨/天。在去产能的行业大背景下,华中、华南步伐较为缓慢,加上南方地区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偏多,诸如雨季玻璃的储存、运输等都将对玻璃销售产生压力。不过随着雨季对市场的影响效应淡去,华中、华南等地涨价后劲十足。
作者:渤商宝
来源:渤商宝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