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25 来源:渤商宝 关键词:现货交易,现货投资,渤海商品
4月中旬,2016石化产业发展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十三五”期间,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的核心目标是由大变强,提高创新能力。此前,中国化工新材料“十三五”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山东济宁召开,新材料作为新兴现货交易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将纳入“十三五”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作为创新重点发展方向,新材料即将迎来发展机遇。
“十二五”快速发展 化工行业问题暴露
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能够生产数千个品种的化工产品,成为塑料生产、消费和出口的大国。近几年,塑料原料生产加工等取得重大发展,煤制烯烃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塑料产品在汽车、家电电子等行业应用比例逐渐增大。然而,塑化行业问题越发突出:普通低端料供应过剩,产能严重过剩导致装置闲置,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高端料依赖进口,总体生产水平偏低,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等等。
据广东塑料交易所编辑统计,就ABS而言,目前我国市场价格普遍在10650-11200元/吨,但是,此时进口的台湾奇美777D(具有超耐热性、中冲击强度)和765A(高流动防火V-0)价格分别高达20400元和20000元,比国内低端料高出9800元以上,差价高达93%。即便如此,国内ABS生产企业也没有凭借极低的价格保住内地市场。2015年中国ABS累计进口量在162.55万吨,对外依存度为40.76%,较2014年上涨0.58个百分点。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高价的特殊用料。2015年我国化工新材料自给率为62%,其中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塑料等产品自给率不到50%。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生产工艺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此外,2015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整体主营业务收入下降6.1%,利润下降18.2%。产能过剩使传统市场对石化行业的推动作用已大大减弱;资金链紧张,结构调整进展艰难,行业创新能力不强,越来越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短板。
此外,上下游产品不衔接也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因素。据了解,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塑化行业存在新产品与市场脱节,上下游交流脱节,产品标准与应用标准脱节,销售与服务脱节等问题,制约行业研究创新。
“十三五”新材料迎来发展机遇
在石化行业换档调速的新常态下,传统石化产品成本上升,盈利空间下降,加快化工新材料行业的发展是石化行业的必然选择。
“十三五”期间,随着城镇化和消费升级,制造业要求升级,我国化工新材料面临发展机遇。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发展,房地产行业发展向好,户籍改革,二胎及90后快速消费能力逐渐提升,都有利于下游行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升级战略提供了巨大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汽车、高铁等高端装备用化学品,医药、生物、农业等生命科学用化学品,建筑节能、大气治理、污水处理等节能环保用化学品,以及电子化学品、新能源用化学品等。这些都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对化工新材料质量性能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各方发力 促进行业发展
根据“十三五”规划指导,满足下游各个行业巨大需求成为化工行业的巨大挑战。如何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政府积极引导,加强材料发展顶层设计,制定明确的指导意见和发展规划,指引企业发展;其次,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无论从研发、装置安装、市场营销还是最终的生产,都离不开大量资金支持。在目前化工行业利润压缩背景下,个别企业难以单打独斗,加强国家对行业专项资金支持,降低银行贷款门槛,为企业发展解决资金周转困难;再次,打破行业沟通困难,建立上下游产品衔接。通过上下游交流会议,建立产业联盟等,将最新市场需求传递到企业研发中心,确保企业研发密切切合市场需求;最后,加强企业自身监督力,不断提升装置水平,整体向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环保化发展,确保自身生产快速高效运行,努力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与国际生产水平同步。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助理、材料化工处处长张方表示,“十三五”时期,化工新材料现货交易行业必须加快空白品种产业化进程,提高国内已有品种质量水平,突破上游关键配套原料供应瓶颈,并延伸发展下游高端制品及应用推广。到2020年,高性能树脂、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塑料、特种橡胶、高性能纤维、功能型膜材料及电子化学品等产品目标消费量分别达到2986万吨、574万吨、1115万吨、557万吨、15万吨、61万吨及109万吨,目标自给率分别达到83%、76%、69%、80%、92%、75%及66%。 让我们共同期望这一愿望早日实现,行业成功转型升级!
作者:渤商宝
来源:渤商宝
热点排行